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党建工作

专题报道

绿色的13个小时----记佑安医院手麻科的一天

发布机构:中华女子学院 教师 张潇潇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5-11-03
字号: + - 14

 张潇潇体验1.jpg 


 张潇潇体验2.jpg 


张潇潇体验3.jpg


13个小时,看不到日出日落,听不见车马喧嚣,只有安静明亮,恒温恒湿的手术室,同样的绿色刷手服,只能通过仅露在外的眼睛去认人,这只是佑安医院手麻科最普通的一天工作日。池萍主任是佑安医院手术麻醉科的主任,10月23日7:30—20:30,池主任带着我在手麻科度过了这13个小时。

早上7:30,大部分上班族还在路上或是家中,佑安医院手麻科的工作人员们已经基本到岗了,换好刷手服,7:50已经开始了科室的早交班。早交班过后,趁着外科查房的空隙时间,手麻科的医生和护士迅速开始了短而精的业务学习,之后大家兵分几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两栋楼的手术室、胃镜室、妇产科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大部分公众的视线中,手术室是外科大夫的天下,不管是纪录片还是影视作品,外科医生几乎是永恒的主角。麻醉医生多是作为“麻醉师”这一称呼陪衬出现,早些年的公众印象中,麻醉师不过是打一针让人睡觉的技师而已,这些年,大家慢慢知道了“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以往的麻醉师其实是同样高水平的临床医生。

为了让我更全面地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池主任特别安排我先去观摩了无痛胃镜、腹腔镜、宫腔镜、剖宫产等,随后回到中心手术室和她一起跟肝胆手术的麻醉。手术室中满眼相同的绿色,和外科医生相比,麻醉医生不用刷手,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坐在凳子上,看上去似乎很轻松,但是,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不论全麻、局麻、椎管内麻醉,都需要麻醉医生早来晚走,全程监测,一线麻醉医生要求床头不离人,二线麻醉医生要同时全程负责几个手术室,都要时刻准备应对手术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外科医生的手术顺利,确保病人的安全苏醒,工作量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佑安医院的病人大多有传染病,麻醉医生在麻醉穿刺的过程中职业暴露的风险更高,各型肝炎,AIDS都能遇见,而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我们的医生不但要忍受预防性用药所带来的强烈副作用,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而我们的政策,给予他们的实在太少了。

13:30,由于我的存在,让池主任还能记得吃午饭这件事,但大家都只是换着班飞速地吃过午餐,几个小时下来只就着午餐喝了几口水,又迅速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池主任抽空带我参观了整个手术室,给我介绍了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也给我看了他们的手术“纪录”--整整6天熬在手术室没回家。周五的下午5点,正是大家忙着下班回家度周末的好日子,但在手术室里,手术没做完,麻醉医生就不能离开,手术做完了,麻醉医生要等病人清醒,收拾好手术室才能离开,于是,这天池主任她们的下班时间就是晚上20:30之后了。下班前科室又得到消息,周六有肝移植,周日还有两台大手术,意味着手麻科医生护士们的周末又改为工作日了。

13个小时,我不敢想象让我在讲台上讲13个小时的课是什么状况,但13个小时的工作,对池主任和她的手麻科团队来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池主任说,要是赶上肝移植手术,连着20多个小时都很正常,大家的确十分辛苦,但为病人手术保驾护航成功后的喜悦欣慰是无可替代的。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敬业,都有很棒的专业素养,他们是治愈系的天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守护。

后记:

当天下午快5点的时候,池主任让我可以回去了,但机会太难得,我坚定地要跟完全程。13个小时,说不累不困是骗人的,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总是鸡血百倍。五年,对于神往已久的anesthesiology终于有了近距离的触碰,语言似已形容不出我的感受,我只能说:我爱anesthesiology,我爱佑安,谢谢池主任和手麻科的优秀团队!晚上8:30和池主任从手术室出来,党办的胡老师竟然还在等我,给手术室添了一天麻烦,还让党办的老师不能按时回家过周末,我顿时愧疚万分。正巧第二天参加了北大医学部主办的“走出医患关系困境”高级研修班,更加强烈感到一定要尽我所能为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做些什么,也许临床对我来说永远是个梦想,但是运用我的戏剧、法学专业背景应该能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做些贡献吧。

这一天池主任对我的关注教导极其细致耐心,让我长了见识、学了知识,能仅隔着空气去听、看、感受着临床麻醉医生这一天忙碌而有序的工作,使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感谢这一天在极其繁忙的工作中还赐教于我的刘晓鹏医生、李颖医生、卢海洋医生、李昕医生、郝帅医生、彭科军医生、权哲峰医生、以及医学工程中心的倩倩老师。感谢党办胡老师、钱老师的悉心安排。再次感谢手麻科的池主任,给了我永生难忘的13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