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新闻快讯

积极进取 奋发有为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奋斗

发布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7-19
字号: + - 14

校长尚永丰院士在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 “十三五”规划及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640.webp.jpg

       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与大家见面,自去年十月份来首医以后,我就一直想与教师们包括青年教师们好好聊一聊,希望有机会就学校发展的一些事情与大家交换意见。

       来校之后,我先后拜访了老同志,调研了几个学院,也开展了一些座谈,对首医的现状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今天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就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在思想和认识上达成更广泛的共识。此外,我从校长的角度,再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并就学校未来发展的几方面情况同大家做一下交流。讲之前我想声明三点:第一,我今天的讲话或许犀利,但却饱含着对学校发展的一片赤诚,我认为这是作为校长的职责;第二,我所言之处只对事不对人,说的不对的请大家批评;第三,我今天所提及的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至于具体推进和落实还有待学校集体讨论决定。

       一、几点共识

       1.首都医科大学必须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定位是我来学校之后提出的,经过校党委常委会和教代会审议通过,并写入了《首都医科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体系》(2004—2020·2016年版)和新修订的《首都医科大学章程》。我也在学校官网上发表过一些见解,阐述过学校为何一定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并获得了很多认同和支持。

       首先,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是人民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所谓“研究型大学”,就是要具备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日益增高,对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是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或许与我来自农村有关,我并不认同城市居民患病就应该由高水平的医生诊治,而农村、山区人民患病就只能由低水平的医生应诊。然而事实是,国内医疗资源分配并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在发达地区尚显不足,又何以满足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北京近几年交通拥堵,人满为患,这与全国各地患者蜂拥而至不无关系。据统计,首都医科大学20所附属医院平均约40%的病人来自京外,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比例更高约60%,协和医院这一比例也许更高。这种现象如何破解,是我们作为医科大学的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办成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医生,全国各乡各地都有高水平的医生,老百姓就不会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北京看病。

       其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应该是全体首医人的共同追求。向往美好、追求卓越是人类自发的愿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所以追求卓越、办高水平医科大学自然也是我们每位首医人的愿望。我不相信在座的哪位甘愿平庸,不相信在座的哪位不愿意在高水平大学工作。“创建高水平”不仅仅是学校的利益所在,也是每位首医人的利益所在。要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发展学术水平,要提升学校声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声誉,大家的声誉就是学校的声誉,大家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

       再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是学生、校友和学生家长们的期盼。我在多个场合谈及“学术是大学之本、人才是大学之命”。高考,对每位学子而言,都历经了日蒸夜熬、千辛万苦,家长们为了孩子更是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十年寒窗,谁愿意把孩子送到一个不追求高水平、不追求卓越的大学去读书?这是不可能的。从师资队伍打造的角度而言,全球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高尖端人才的争夺之战,敢问哪位优秀人才愿意去一个学术声誉不高,学术氛围不好,学术平台不强的大学工作。对于校友们,他们勤奋工作,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母校,自然会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增光添彩。

       2.重新梳理各学院及学部、职能部处的功能定位

       我反复强调,学校的结构要梳理清楚,首都医科大学是首都医科的大学,不是首都大学,因此我们首先是要办好医科,重点办与医科相关的几个学院。也就是重点发展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六大学院。这六大学院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六大学院的老师是学校的骨干。学校其它学院及学部作为支撑,各职能部处做好服务。现在学校结构尚未完全理顺,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还有一部分公共卫生学科的成分,全科与继续教育学院还有部分临床的痕迹,将来这两个学院一定要进行学科调整。理清结构后,相信首医人会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曾听到一些职能部处的干部在述职时表示,要做好科研、要去创新,我认为,职能部处更应做好本职工作。我想强调,支撑不意味着不重要,服务也不意味着不重要,只是各自关注的领域不同。我们常说生物是医学的支撑学科,你能说生物不重要吗?职能部处如果能把服务做好,就是为学校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好了,科研成果丰富了,科技处的工作人员自然会感到自豪;学校人才辈出,长江杰青每年入选好几位,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也会倍感自豪,这里面都包含着职能部处的功劳。只有职责分明了,定位清楚了,工作才能相对轻松,大家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才能对各自的工作职责有进一步的认识。

       3.秉持“真实、自然、简单”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我是科学家出身,“真实、自然、简单”是我一直追求和推崇的,也是我生活方式和工作理念中很重要的部分。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洁化,我们去研究、去认识,把貌似十分深奥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我希望,各学院、职能部处也能秉承这个理念,尽量把事情办得简单化。近一年来,我与职能部处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接触较多,他们非常辛苦,很晚还要加班。通常这种情况基于两种可能,一是任务很多,干活很卖力;二是工作效率较低。坦率地讲,我认为后一种因素所占比重更大一些。在生活态度方面,我赞同family always comes first“家庭永远第一”,如果你的家人生了病,你就应该在家里照顾,连家庭都照顾不好,还怎能相信你能把学校的工作做好?所以我并不要求大家早来晚走,周末还加班;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大家准时上班,正点回家,认真工作,轻松生活,同时学校的工作也不耽误,学校也发展得很好。大家一定要改进工作方法,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我想强调,科学家要真实自然,胸怀坦荡。我们研究自然科学,我们要揭示自然规律,我们自己都不自然,装腔作势,表里不一,怎么去揭示自然?知识分子要有知识分子的骨气、傲气,不为斗米折腰、不为权贵献媚,保持自己的天性,做好自己的工作。

       4.重视人才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首都医科大学的未来发展,关键看人才质量,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学校层面,要出台相关办法,刚来的新人、刚引进的教授或副教授、刚入职的博士毕业生最好第一年不要排课,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适应学校,熟悉我们的教学系统,延续博士期间的项目做更深入的研究。学院学系层面,各学院院长、书记、学系主任一定要给年轻人足够的时间适应、调整,做好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年轻教师着想,用好新进人才,要有计划地发展好。培养和指导年轻人成长是院长、书记和各位年长、资历深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个人层面,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非常关键的几年,科研工作是项持续性、延续性很强的工作,博士毕业后的两三年、三四年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副教授也是一样,刚晋升为副教授,科研势头不错,再努力两三年、三四年就能冲上优青、杰青。大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把握好最关键的几年,否则错过这几年,也许这辈子都错过了。

       5.“PI”回归势在必行

       “PI”(学术领头人)回归是势在必行的事,每位教授(包括脑院)要落实到学系,教授对学系负责、学系对学院负责、学院对学校负责,这似乎是常识,但在首医还没有做到、还没有做好。PI首先是各学院学系的教授,各学院学系要切实负起责任,各位PI也要有这种意识,实验室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要找学系、学院。PI实验室是学系的、学院的、学校的,是学校为你提供的平台,它绝不仅仅属于你个人。PI有责任吸纳年轻老师进入团队,有责任指导年轻人,有责任为学校培养新人,PI要有这个胸怀,为首都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学院的院长、书记、 PI要有这种认识,如果PI团队的成员没有评上副教授、教授,学系、学院有责任,对PI而言也是件颜面无光的事情。

       二、几点希望

       1.首医人要积极进取

       首都医科大学地处北京,有很多好的资源可以利用。甚至在硬件、仪器设备方面比北医更具优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好。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是在有困难、有挑战的情况下把事情干成、干好,什么条件都具备了,那换谁做都行。每个人在事业发展、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作为首医教师、职工,我们要积极进取、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主动想办法把事情干成。我多次听到一些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对客观条件抱怨颇多,对自己却要求很少,最终一事无成。

       记得2002年,我刚到北医的时候,科研启动经费50万元,实验室在半地下室,实验台、电脑、办公桌、空调、沙发的购置金全部出自启动经费,实验台设计、搬用东西全部需要亲力亲为,技术员给我领来的实验用的瓶子,原本是装酒精和生理盐水的瓶子,洗净后再用于实验。我想说的是,尽管困难很多,但办法和困难一样,无处不在。大家只有克服困难,积极进取,才能做出成绩。现在我们不缺资金、不缺设备,条件日趋完善,平台相当不错,没有任何借口做不出成绩。

       2.首医人要做好自己

       我认为,每一位首医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再考虑其他问题。前段时间学校层面启动干部任期制,在人员调整过程中,许多老师有意向出来做行政和管理工作,我非常感动,也很敬佩,但最首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干好。“学而优则仕”究竟对不对我们暂不评价,但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都很普遍,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极有可能也能把另一件事做好,我绝不相信,也没有理由相信这件事你做不好,其他事情你就能做好。知识分子都是靠真本事吃饭,你本事强,自然有威信,说话自然有人听,做事自然有人信,否则何以让别人听之、信之。你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了,自然会有人找上门请你做别的事,这一点大家放心。

       在科研领域,我校的二级教授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刻苦努力,发挥二级教授的作用,做出二级教授应有的贡献,要有10分以上的文章,要为三级、四级教授做出榜样,这是你们的份内之事。坦率讲,目前,二级教授整体在这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没有给三级、四级教授起好表率作用。如果作为二级教授每年只发篇2-3分的文章,三级、四级教授自然觉得发篇1-2分的文章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副教授、讲师发篇2-3分的文章就觉得心里不平衡了,也想当二级教授了。这种现象是目前首医致命的问题。当然,二级教授中还是有比较优秀的,如公共卫生学院的孙志伟教授和基础医学院的刘慧荣教授。学校在以后的发展中,不管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全部实行弹性制,业绩好的青年教授也可以是二级教授,年龄再大、资历再老,业绩不行也只能是四级教授,一个教授这几年是二级教授,由于业绩一般,今后也许只能是四级教授。依此类推,业绩好的副教授一评上就可以是一级副教授,业绩好的讲师一进来也可以是一级,学校要发展,大家的积极性必须调动起来。

       截至目前,学校分配出去的人才房有41套,人才房没有了,人才在哪里?如果这其中一半的人才能发出10分以上的文章,那么首都医科大学的学术声誉就会比现在好很多。我们的人才一定要奋发作为,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没房子的职工,对得起学校!我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我们不去喊“追北医、赶协和”的口号,最该做的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把首医自己的事情办好。后五年要比前五年强,这十年要比上一个十年发展得好。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状态。

       3.首医人要胸怀坦荡

       我认为,大学校长要做三件事:第一,争取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资源;第二,搭建平台,不单是中心实验室的建设,还包括制定各种制度,理顺治理体系,做事公平公正,打造出一种氛围,大家虽然干得辛苦,但是心情舒畅;第三,校园文化的建设。这里的校园文化不是狭义的,而是更大范畴的概念。举个例子,没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即便你引进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天天打架,天天斗争,也无济于事。

       尊重个性,有包容之心。对个性的尊重和对平等的追求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个体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我们(包括我自己)总是有意无意地按自己的价值追求去要求、去判断别人,总是在意别人穿什么,戴什么,头发什么样,走路什么样,说话什么声调……总会八卦周围人的隐私,这些其实是坏毛病,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每个学院、学系、教授对于引进的人才要尊重、包容。引进人才,不仅是引进人,更是引进新的文化、新的做法。一个学系、一个学院、一个单位引进人才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看引进的人影响了原来的氛围和做法还是原来的氛围和做法影响了引进的人。我希望每个学院的院长、书记、学系主任要营造好学院、学系文化,要有抱负,要做点事,留下点痕迹。

       首医人应品行端正,不相互告状、相互拆台、相互撕扯。知识分子互相打架,注定两败俱伤。大家能成为同事是一种缘分,要珍惜缘分,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我们的天地不仅在首医,还应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年轻人更应努力,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建设,校长有责任,但更需大家一起建设和营造。

       4.首医人要踏实勤奋

       我前段时间写的《认认真真讲好课 踏踏实实做学问》一文,我不知道几个人看过,但那确实是用心去写,其中表达了我对现有学校文化的把脉,传达了我的一些治校理念。不管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是从事科研工作,都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静能生智。如果说我今天有点成绩,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比较“宅”,我enjoy坐在办公室,读文献、改文章、静心思考。

       我们的教授、年轻老师尤其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把学问做好,做好了学问,自然就会心想事成。而我们很多教授常年满天飞、到处跑,每年出国数次,出去一次来回倒时差,一个月什么也干不成。学术交流固然重要,但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学问。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这么发达,做好学问不一定非要到处跑,做事做学问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希望大家合理分配好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5.首医人要超越自我

       我的下一篇文章是《增强自信 超越自我》,就是讲首医人一定要增强自信心,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是从甘肃农村出来的,上大学之前没见过火车,27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螃蟹,30岁出国才第一次坐上飞机。这些都是真实的,大家想想,你们哪点比我差?所以首医人一定要增强自信。

       我们的二级教授要做出成果,给大家做出榜样,给自己增强自信,给副教授、讲师增强自信,否则我们的年轻人会认为在首医这块土地上做不出好成绩。结合我自己和实验室的例子来看,年轻老师发表成果后,自信心、工作热情都会增强,就能发更多更好的成果,形成良性循环。各学院院长和书记要认真思考,如何为年轻人未来发展着想。年轻人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是方向上,还是具体细节的把握上要多听教授的指导和意见。

       做科研没有捷径,一是聪明有悟性,二是有毅力能坚持,三是善于归纳总结。如果说我和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一条就是我阅读的文献比别人多。我英语是大学才开始学的ABC,1994年去美国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跑过胶,我知道自己基础差,所以我把与我课题相关的基因转录方面近5年的文章从CNS到JBC全部认真读过。

       科学研究是天下最能体现自己本事、最能通过自己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行业。我曾经说过,比我们聪明的人都在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希望大家认识到,首都医科大学自我当校长之日起,不再是能混日子的大学,不再是不追求卓越的大学!

        三、几点情况

       1.科研楼的规划使用问题

       目前科研楼的规划和功能都存在一些问题。科研北楼里没有教授的办公室,教授在阶平楼办公,学生干没干不知道,怎么干更不知道,出了安全问题也不知道。等科研楼南楼正式投入使用后,除了中心实验室外,科研楼北楼的全部人员要搬到南楼,阶平楼的教授也要搬到南楼。学校科研楼北楼地面需要维修,还要在大实验室里改造出教授办公室。修缮后,科研楼北楼专用于引进人才和临床科研人员。南北楼之间的交通、行车路线需要重新设计,学校作了一些不得已的规划,还请大家多理解。阶平楼需要抗震加固,人员需要转移,这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未来,行政办公人员要搬到阶平楼,老师们搬到教学楼;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事,希望老师们理解支持。大家要有信心,支持学校理顺各种关系,一步一步实现建设目标。理顺了关系,建好了环境,大家更能认认真真讲好课,踏踏实实做学问。

       2.新校区选址和搬迁问题

       谈到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就不得不面对校园面积有限的事实。根据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发展空间。老师们、同学们一定要理解,这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进展,但不大。医科大学的发展需要空间,也要符合医科大学发展的规律。首先,学校多一半学生要和临床接触,医学生一半的培养要在医院进行,除非医院也搬过去,否则办学成本太高。其次,大学需要办学的氛围,需要周边文化,世界上哪所大学孤零零地发展?再次,搬迁周边要有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要有大家住的地方,以及幼儿园、小学等一整套设施。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学校则一定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相关事务。

       3.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的一些问题

       前段时间,教育部、北京市委、北京市教委、市科委的领导比较密集地到学校调研,学校向领导们汇报了首都医科大学有待解决且相对紧迫的问题。我们向教育部提出博士生名额太少、“双一流”建设、省部共建等问题。博士生名额是所有高校,包括北大、清华都面临的问题,首医有近600名博导,但每年只有300名左右博士生名额,困难尤其突出。学校研究生院要盯紧教育部给我们的支持计划。我们给北京市提出学校疏解、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拨款存在差异、学校办学体系等问题。首医办学体系复杂,直属附属医院太少,影响高水平研究型建设的目标,我们不可能既办好本科又办好专科、中专,这方面还需和市里协调。学校需要在资金使用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这些也需要市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我来之后,还梳理了一些对学校建设发展影响较大的事情:一是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遗憾的是委员会里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太少,主要是基础方面大家公认的高水平教授不多;二是理顺学校管理体系,过去学校有很多的中心、委员会、公司,千丝万缕,错综复杂。机构要精简,效率要提高,重点要突出。这些中心和委员会要逐渐调整,首医的办学重点也要集中到和医科大学办学相关的六大学院上;三是在寻求政策上的支持,希望更多专业型人员进入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院管理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