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描述
死亡证明是由医疗卫生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医学证明,是对已故患者死亡原因的确认,正确填写死亡证明,不仅维护了死者及家属权益,更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一环。同时,死亡证明的正确填写同时影响相关机构对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对于我国现有疾病谱及疾病走势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
我院1-4月死亡病例共201例,其中填写全部正确77例 ,占38.3%,大致分析如下: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常见错误,具体如下:
1.民族:填写错误,主要与患者基本信息录入有关;共1例,占0.5%
2.婚姻状况:填写错误,主要与患者基本信息录入有关;共2例,占1%
3.死亡日期:填写错误,因系统自动生成,常默认为录入日期;共20例,占10%
4.户籍地址:录入信息过于简单,未精确到门牌号;共19例,占9.5%
5.常住地址:录入信息过于简单,未精确到门牌号或信息不准确;共26例,占12.9%
6.联系电话:填写错误;共2例,占1%
7.家属住址或工作单位:录入信息过于简单,未精确到门牌号;或使用非标准化符号,如13号楼常写成13#楼;共20例,占10%
8.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共44例,占21.9%
A.描述不准确:如直接死亡原因(a)常描述为肝癌,而正确写法应为原发性肝癌或胆管细胞癌等;
B.病因分析逻辑顺序错误:如肝癌的发病原因众多,乙肝是其中重要一项,但引起原发性肝癌的原因不能直接写病毒性肝炎,此逻辑顺序无确切证据;
C.死亡原因分析过于简单:如直接死亡原因(a)写酒精性肝硬化,则引起引起(a)的死亡原因(b)应为酒精性肝病,不少报卡出现空项;
D.发病到死亡时间错误;
9.生前主要疾病最高诊断依据:共12例,占6.0%
标准写法为临床+理化,不少病例单独写为临床。
10.住院号:常空项 ;共4例,占2.0%
11.填表日期: 应为死亡证明开具日期,而不是死亡日期;共3例,占1.5%
12.N0.:填写错误,未予死亡证明空白页编码一致;共14例,占7.0%
13.国籍:对于我国患者国籍处应空项,而外籍患者应填写具体国籍,不少病例均重复填写;共17例,占8.5%
总结上述情况,对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医师死亡证明填写的例数相对较少,造成大家对规范不甚熟悉。
2.患者入院时信息提供或填写不准确,导致系统生成信息有误;
3.死亡证明与临床诊断的逻辑不甚相符:尽管临床诊断明确且无误,但不符合死亡证明书写的要求,尤其是关于死亡原因的逻辑顺序排列。
4.由于填写时涉及科室间协作,往往在工作中彼此间信息传达不准确亦导致错误出现。
三、PDCA要素
P:计划
1.参与人员:马列清主任医师、马洪波副主任医师、王冬梅主治医师、康玮玮、王小琪、钟蕊、高文住院医师及疫情办相关负责人员等。
2. 自2015.5.1成立质量监管及改进小组,成员来自临床医师及疫情办相关指导人员;
3. 针对死亡病例全科予以认真分析,共同及时发现死亡证明错误,强调建立监管制度;
4. 定期组织学习,各科室之间定期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 目标:力争半年内达到死亡证明正确率98—100%。
D:实施
1.患者信息录入:强调患者入院时接诊医师认真核对信息,务必与其身份证信息吻合;可建立《信息一览表》, 方便信息核对。
2.临床医师:制定死亡证明各项目书写规范,定期接受疫情办相关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死亡证明书写规范,对既往错误病例定期总结,建立死亡病例整改措施本。
3.疫情办:每月定期与临床科室沟通,对常见错误给予分析、指导,并及时传达疾控中心最新文件。
C:检查
1.定期监测(每月)死亡病例正确率改进情况,对现有问题进行总结并罗列;
2.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改进前后数据变化,并记录在册。
*备注:因计划尚未实施,故表中所列数据为虚拟数据
A:
1.建立《患者信息一览表》 ,细化项目,并由接诊医师严格把关录入内容;
2.制定《死亡证明填写规范》 ,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针对新发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3.由疫情办牵头,定期稽查制度落实情况及整改成果;
4. 对重点问题,启动下一轮PDCA循环,以确保医疗质量,并依靠过硬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