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埃博拉病毒科普知识

作者:石 英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hemorrhagic fever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于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并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利用电子显微镜对EBOV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EBOV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致死率高达50% - 88%,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EBOV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由于其在自然界的宿主尚未查明,且暂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目前对EHF的预防还极为困难。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BO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第4 级病毒,相关的实验操作要求必须在高度安全的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

EBOV包括四种亚型: 埃博拉-扎伊尔 (ZEBOV19708-9月于扎伊尔发现),埃博拉-苏丹(SEBOV19767月于苏丹南部发现),埃博拉-科特迪瓦(CEBOV1995 年于瑞士科特迪瓦西部一只死亡黑猩猩体内分离获得)和埃博拉-莱斯顿(REBOV1989 年于美国实验室猴体内分离获得)。四种亚型毒力各不相同,其中ZEBOV最早发现且毒力最强, 人感染后死亡率最高, SEBOV次之; REBOV对人不致病, 但对人以外的灵长类有致死性; CEBOV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则毒力较弱。

结构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表面有刷状整齐排列的突起,长约7nm,相互间隔10nm,染色观察内部有交叉条纹。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

病毒理化性质

EBV60 1h大部分灭活,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67天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

基因组

每个病毒粒子包含一个线性,单链,负义 RNA,长度在1895918961个核苷酸分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VP24L5'端。

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 、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所编译的蛋白中,其中一种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病毒复制

病毒颗粒附着在细胞膜表面,通过GP与细胞受体结合或细胞融合介导进入细胞。病毒的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在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病毒的正链,指导合成新的病毒蛋白和遗传物质,新产生的基因被蛋白质包裹,形成新的病毒核颗粒,不断积累并迁移到细胞膜,转膜蛋白将病毒运输到细胞表面,病毒同时包裹含有病毒编码蛋白质的细胞膜。据最近资料介绍EBV结构蛋白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还有研究证实EBV入侵人体细胞,需要两个特定氨基酸,这有利于科学家设计出针对EBV的药物。日本2003年成功培养出外观和结构与EBV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却足以传染给人类细胞的类似病毒。

传播途径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该病毒在非人类灵长动物中可以通过体液传播,还可以通过口腔分泌物或结膜接触进行传播。通常情况下,丝状病毒在自然情况下不会通过气溶胶传播,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通过0.8-1.2微米液滴进行传播,因为这种潜在的感染途径,该病毒已被列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糟糕的环境,基本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的缺乏、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的匮乏、随处弃置的一次性针头及灭菌设备的不到位都为这个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在规范的现代医院,因较好的卫生条件和隔离护理技术知识,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通常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其传染性也越来越高,在卫生设施不太完备的贫困地区,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由于死者的尸体仍具有传播性,医生必须采取妥当的措施妥善处理好尸体,以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理安葬。

患病率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主要局限在非洲。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