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新闻快讯

【佑安传播】面色铁青都是因为愤怒?“遗传性血色病”了解一下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7-26
字号: + - 14

640.webp.jpg

       “面色铁青”一词总会在形容人非常愤怒时出现。但当人面色铁青时,是不是都是因为愤怒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有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病也可以使人一直表现“铁青”的脸色。那为什么患者脸色会“铁青”呢?是不是真的与铁元素有关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遗传性血色病(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HH),下面简称为HH

       在介绍该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铁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正常成人体内平均大约有3-4g铁。其中2/3位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主要成分为血色素)中,10%-15%位于肌肉的肌红蛋白中,其余位于转铁蛋白(3-4毫克)、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等。如果把铁的代谢过程看作一条生产线,那么正常成人每日经“采购部门”肠道吸收1-2毫克的铁,通过“运输部门”转铁蛋白转运,主要的“生产部门”红细胞加工利用合成血红蛋白,在“仓库保管部门”器官组织(主要在肝脏)内储积,多余的铁再通过“废料处理途径”经汗液、胃肠道按大约1毫克/天排出体外。

       以上铁的代谢过程在多个基因的调控下有条不紊的循环着。当各种原因导致体内铁过多的沉积于肝、心、胰腺等器官,最终导致器官的细胞、组织损伤,进而产生临床症状,就会发生血色病。其中,由于先天性铁代谢异常造成上述结果的遗传病,叫原发性血色病;由于其他疾病或治疗措施所导致体内铁过度沉积而致病,为继发性血色病。

640.webp (1).jpg

        接下来,咱们就开始着重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遗传性血色病。目前已知与HH相关的基因有五个(HFEHJVHAMPTFR2SLC40A1),当不同的基因发生变异时,就会产生相应的HH类型。HH大致可分为:HFE基因变异产生的I型(HFE)和非HFE基因变异产生的II A型(HJV)、II B型(HAMP)、III型(TFR2)、IV型(SLC40A1)。在中国,IHH很少见,以青壮年多见的IIHH为主。该病常在40岁以后发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性功能减退、心脏和关节病变等,其中,皮肤色素沉着就包括面部色素沉着,从而表现为“面色铁青”,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铁青”确实与铁元素有关。血色病患者发展为器官损害时预后很差。

       遗传性血色病的特征

       除了遗传性血色病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继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即继发性血色病,比如红细胞生成障碍、摄入铁量增多、长期多次输血。虽然继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也有铁色素沉着,但一般没有相应的基因发生突变,也不会发生器官损害及其他临床症状。

       如何诊断HH呢?有遗传性血色病家族史者、怀疑有器官功能受累者、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以及体检意外发现有铁过载可能者(包括血清生化检查和肝脏影像学检查),均为HH高危人群,应注意排除HH。尤其发现患者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等临床表现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当抽血检查结果显示血清铁蛋白增高、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45%,且排除了继发性血色病时,需怀疑HH上述任一指标异常时,均应进行HH相关的基因测序,发现HH致病突变有助于HH疾病诊断。以往认为肝活检是诊断HH的金指标,随着基因检测的出现,肝活检的作用由诊断疾病转向对已确诊患者进行预后评价。

       如果真的确诊了HH,应该怎么治疗呢?因为HH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铁的过度沉积才导致了这么多问题,所以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放血来排除体内过量的铁。在肝硬化或糖尿病发生前进行放血疗法可显著降低HH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00ml血中含有250mg的铁,可每周1次或两周1次静脉放血500ml,直至达到使血清铁蛋白维持在50-100ug/ml的目标。另外,还可以在放血治疗的同时肌肉注射铁螯合剂,但单纯的铁螯合剂的治疗效果较差。HH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补充铁剂,比如尽量不吃或少吃猪肝、菠菜;由于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所以也应避免补充维生素C当患者出现了肝硬化腹水、糖尿病、心力衰竭、关节炎、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时,放血治疗效果不佳,应该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患者因诊疗延误已发展到肝病的终末期,则应该考虑肝移植。

640.webp (2).jpg

       由于该病是遗传性疾病,且疾病晚期预后差,所以对患者家族成员的筛查十分重要,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遵医嘱,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放血治疗的间隔时间,维持治疗。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而放弃规律的治疗。虽然遗传性血色病的本质-基因突变情况不可改变,但是患者完全可以通过持续、规律的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640.webp (3).jpg

       郑素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行政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卫生人才”百层次人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人工肝与肝衰竭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