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话:
为了充分展示“疫情无情人有情首都医者一家亲”的大爱精神,讴歌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心手相连的战友情、医患情。佑安公众号推出“抗击疫情我参与我奉献“主题佑安抗疫故事,让我们一同感受前来佑安医院支援或前往兄弟医院抗疫的医护人员在这段不平凡的职业生涯中最为感动的一件事、一天、一个人、一个故事,感受他们勇敢逆行的大爱之光。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冠疫情,举国关注。
因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书多年,武汉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听闻病毒肆虐武汉,我变的寝食难安,忧心忡忡。尤其当听到很多同学和老师都已经奋战在一线,我愈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此时此刻也应该奔赴前线,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所担当。
我曾第一时间报名支援武汉,希望跟我的同学和老师们一起并肩战斗。后来因职责分工,我负责留守朝阳医院,未能成行。但是“我也要加入他们的队伍”的念头仍然时时萦绕在心头。
随着疫情的发展,北京佑安医院出现病情危重的新冠患者,急需要ECMO(体外膜肺氧合)高级生命支持。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呼吸危重症医生,因为熟练掌握ECMO建立及管理,并有一定的临床操作经验,奔赴一线,救人于危难变的责无旁贷。
2020年2月15日,随着北京市医管中心的一纸调令,我紧急驰援北京佑安医院,经过简单休整,当日便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当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的时候,因为全身穿戴防护服,行动较多不便,甚至呼吸都极为不畅。待查看完患者,捋顺病情,愈发觉得这是一场硬仗。
特别是当时新冠肺炎病理机制不明,病人病情复杂,层层防护下本来各种操作要求就极高,加上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科室,甚至不同医院,彼此需磨合,这进一步增加了救治难度。
但全力救治是医生的使命,每一次的抢救,都是与死神的赛跑。经过紧张快速的调整,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给全部患者建立ECMO并联合CRRT治疗,实施气管切开、每日气管镜下吸痰、俯卧位通气等,逐渐建立了一整套应急处理流程和方法,团队工作逐渐变的有条不紊。
期间,有次紧急抢救令我印象深刻。
3月1日凌晨2点左右,我被电话铃声惊醒。医院一名患者的ECMO血泵发生停转,仅靠手摇泵支持,需紧急更换ECMO血泵及管路。众所周知,越高级的生命支持系统,出现问题越致命,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高,时间就是生命,我紧急从酒店赶往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换完防护服,冲到患者身边。
当时,患者血压持续下降,室颤严重,虽经过抢救,病情略有好转,但非常不稳定。这种情况下更换血泵及管路风险很大,操作时几十秒的停顿,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不更换血泵及管路,手摇泵是无法长期维持病人的呼吸需求的。
权衡后,我和安贞医院的两位医生,决定迎难而上。一边迅速思考可能出现的一切危急情况,仔细商讨解决方案,一边准备ECMO预冲,待一切准备完毕,即着手进行操作。经过紧张的十秒钟,团队默契配合下管路更换完毕,ECMO恢复正常运转,患者的血压、血氧、心率逐渐稳定下来,终于抢救成功!
所有这一切做完,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来医院的路上还觉得寒风凛冽,此时衣服却早已被汗水浸湿,同事也因一直手动摇转血泵维持ECMO运转,手上磨出了血泡。
我们是和病毒抗争,和时间赛跑的人,无论付出多大的艰辛,当看到患者病情恢复稳定时,便觉得一切都值了。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患者慢慢康复,4月27日,已经奋战了70多个日夜的我接到了休整的通知。那一刻,五味杂陈,掺杂着这一路走来的汗水、感动、不舍。
最后一次进隔离区,我跟曾经的一名危重症患者说,“我们一起拍张照吧”,他用唇语说“谢谢救命之恩”,我的眼眶瞬间湿润。回想他曾经一度低氧血症,当时担心会出现缺氧性脑病,后来经历了28天ECMO,没有出现明显ECMO并发症,最终成功撤机。现在意识清楚,能够开始肢体锻炼,恢复到目前的状态真是太不容易了,奇迹总发生在坚守后。
5月11日,结束隔离,佑安医院为我们举办了“疫情无情人有爱,首都医者一家亲”的驰援佑安医疗队员欢送会。近3个月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虽然最终没有实现赶赴武汉抗疫的心愿,但是此时此刻,已经不分地域,只要身处一线,我们都是战友,共同肩负使命,守土护民,全力以赴,奉献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