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佑安学术】新突破,佑安李宏军教授团队多项基础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宏军教授团队自2015年至2023年率先构建多个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神经影像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队列研究脑结构功能组学特征与临床、免疫指标等自然因素之间相关性研究,并再出新成果。

近日,多篇基础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IF:6.058;I区)和Frontiers in immunology (IF:8.786,II区)。

李宏军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及多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的支持下,围绕HAND重大疾病成功建立了多个中国源灵长类认知损伤模型和临床基础模型(队列研究),再出新成果,并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和产生巨大积极影响。

研究证据表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模型在发病机制、发病过程及机会性感染等与人类感染HIV高度相似性,且克服了人类模型可重复性差、依从性差、感染途径及感染时间不明确等问题,是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不同视角揭示了HAND发病机制以及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基础。这一成果分别在2023年年初发表在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IF:6.058;I区)和Frontiers in immunology (IF:8.786,II区)。

(1)ZhenChao Tang#, JiaoJiao Liu#, XueTong Ding #, Dan Liu, HongWei Qiao, XiaoJie Huang, Hui Zhang*, Jie Tian*, HongJun Li*.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aff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3,18(8). (IF:6.058)本研究采用SIV-mac39的恒河猴模型来纵向研究DMN连接在SIV感染中的变化。研究发现DMN在 SIV 感染后四周内就受到影响,而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的引入不仅中断了 SIV 感染的进展,而且很好地保留了大脑功能。研究还发现了一系列与DMN损伤变化显着相关的实验室生化和免疫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DMN 的网络连接可以作为早期检测 SIV 感染及评估相关 ART 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对于在早期对HIV患者进行干预以保留其认知功能的临床决策非常重要。

1.jpg 

图1 默认网络功能连接显著改变

2.jpg

图2 DMN参数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Jiaojiao Liu#, Benedictor Alexander Nguchu#, Dan Liu, Yu Qi, Xire Aili, Shuai Han, Yuxun Gao, Xiaoxiao Wang, Hongwei Qiao, Chao Cai, Xiaojie Huang*, Hongjun Li*. Longitudinal white matter alterations in SIVmac239-infected rhesus monkeys with and without regular cART treatment.Front Immunol. 2023 Jan 12;13:1067795. (IF:8.786) 本研究首次应用DTI多时相节点纵向研究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引起的脑白质各向异性(FA)及平均扩散率(MD)出现最早改变的时间,研究发现这一改变最早出现在感染后第4周,在治疗后随着时间的进展在不同脑区出现逆转、进展和无改变等多种变化形式,且这些改变与脑脊液病毒载量、血浆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等临床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该研究证实DTI能早期发现SIV感染后引起脑结构的改变,可作为早期脑损伤结构改变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3.jpg

图3 SIV-mac239感染后出现显著脑白质改变的脑区

4.jpg

图4 感染治疗组与感染非治疗组在感染后不同时相节点FA及MD值改变

5.jpg

图5 感染治疗组与感染非治疗组在感染后不同时相节点脑脊液病毒载量、血浆病毒载量、血浆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及体重的改变

【特别鸣谢】李宏军教授博士研究生团队、临床团队和参与合作的专家教授! 

6.jpg

李宏军学术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卫健委师承人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首批十百千卫生人才、北京市首批215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骨干)带头人。国家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席医学影像学专家,特聘教授。被誉为传染病影像学及创新学科体系开创者和奠基者。

研究方向:传染病放射学(聚焦HAND)

业务专长:传染病放射学诊断、感染与炎症放射学诊断、炎症相关肿瘤放射学诊断、推崇循证医学理念,致力于个体无创精准分级、分类诊断。

获得荣誉: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农工党北京市委优秀党员;2019-2021年连续获得“名师带徒”称号;2019年获得“人民好医生”称号。2020年授予“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专家。2020年授予“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2020年授予“中国农工党中央全国抗疫先进个人”。2020年授予“中国农工党中央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2015年被北京市授予“科技创新培育团队”、2015年被北京市授予科技领军人署名“李宏军科技创新工作室”。2020年北京市授予“李宏军示范科技创新工作室”。

现任职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医学影像学中心主任兼职放射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系副主任;北京重大脑疾病研究院神经感染炎症研究所所长;国际英文刊物Journal 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创始主编(国家卫健委主管),Radiology Science 创始主编等。

学术兼职:国家卫健委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数字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艾滋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分会传染病影像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影像学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等。

科研经历:近年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面上项目5项及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主持北京市人工智能重点研发计划、扬帆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在AIDS、Human Brain Map、Brain 、STTT、CID、ER、JMRI、Eur Respir J,Theranostics等医学科技论文210余篇。主编专著50部、教材5部、指南共识/标准16部;其中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英文版专著16部;《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1-2卷、《Radiology of HIV/AIDS》、《Atla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HIV/AIDS》、《Radiology of influenza》、《Radiology of A/H1N1》、《Radiology of parasitic》、《Radiology of HIV/AIDS》、《Neurology of Diagstic imaging of CNS infections and inflammatory》1-6卷等。获得国家重点奖励资助和第三届“斯普林格•自然:中国新发展奖”分别出版全球推广。获得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在2017年双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版权“普遍奖励”。2022年系列成果被全球下载应用突破20万次;国际社交媒体提及12次。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科技进步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0项,国家发明专利及知识产权及软件著作权登记等33项。主持北京重大科技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协作转化产品4套(肺结核一体化管理系统及多语言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及5G+互联网数字医疗新模式系统)。

突出贡献:长期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疗工作30年。遵循“国际视野、患者需求、系统思考、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理念和“医疗技术规范化、技术设备现代化、医工结合信息化、技术队伍专业化”的国际化学科建设思想。创新实践,开创了全球艾滋病影像学、传染病影像学、感染与炎症放射学、感染炎症相关肿瘤放射学等的系统创新技术体系和教材、规范、指南、标准和学科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医学影像信息学科模式。全球率先建成了现代传染病影像学国际化创新集成学科,被誉为传染病影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推动了我国乃至国际传染病防控诊疗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