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
在中国古代,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爱之士”,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就是关爱;医学人文让医学成为爱的产物;让医学成为温暖的科学。佑安医院官微推出【佑安-人文专刊】,为您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温暖故事。
时间回到2022年1月,一辆平车推进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医学科病房,患者是一名艾滋病患者,66岁,我们都叫她张大姐。经检查,张大姐双眼左侧凝视,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0级。外院颅脑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侧脑室,波及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及四脑室,右侧脑叶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颈CTA: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张大姐出血量大、病情极度危重,且发生脑梗死风险高,随时有梗阻性脑积水、脑疝形成风险危及生命。
黄昏已至,暮色渐浓,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张彤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战斗”中,郭彩萍副主任联系神经内科进行院内会诊,神经内科孙奉辉主任第一时间赶到病房,详细了解病史、床旁专科查体及影像阅片后考虑患者多发脑出血,尽管梗阻性脑积水、脑疝风险高,但当时脑积水不明显,行手术治疗风险大、并发症多,且出血病因不明确,行手术可能引发再出血,建议先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并向家属充分交代病情。
张大姐意识障碍,无法活动及言语,伴高热及血压的明显升高,同时合并急性肝损、肾损、心肌缺血及肌酶的明显升高,情况危及,内科首要任务是稳定各脏器功能,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这时的张大姐已在外院辗转救治2天病情危急,来院前多次的病情告知已让家属倍感无力、希望渺茫。
一扇门,门内监护仪的声声警示打破夜的寂静,病情危急暗涌而门外却是家属来回踱步的无力感。推开病区的那扇门,我感受到家属焦灼等待中透露着哪怕有一丝救治希望的急切目光。我们要给予家属冷静客观的病情告知及尽力救治的信心。
住院期间,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感染与免疫科多次组织多学科会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护理下,患者颅内血肿吸收良好,各脏器功能明显改善,病情好转。
治疗近一个月后的一天晨起查房,走进病房,我们惊喜的看到了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仔细进行了专科查体,患者虽仍有运动性失语,但双眼球可活动自如,对言语刺激可出现反应,右侧肢体肌力恢复为1级。
北京佑安医院多科室合作让患者转危为安。治疗期间针对病情变化、治疗决策、预后转归及风险的告知也让家属充分了解治疗及恢复情况,家属也逐渐重拾救治信心。
脑血管病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为特点,尤其是重症脑出血致死率、致残率更高;HIV阳性患者合并该类疾病更是风险万分。病魔无情人有情,佑安医院医护人员用爱心服务每一位患者,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介绍】
贾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医学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艾滋相关感染/肿瘤、重症肝病临床及基础研究。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首都卫生发展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并发表多篇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