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纪检监察

廉政先锋

王争艳:开贵药下不了手的80元医生

发布机构:纪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2-02-24
字号: + - 14

 

 
 
        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80元 经常开2毛钱的小处方 
        北京青年报消息 王争艳,1984年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医生生涯。在做了11年内科住院医师后,被安排到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在退休前一年,王争艳成为金桥社区卫生中心一名社区医生。王争艳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被一些患者称为“80元医生”。
      “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用最小的代价,把患者的病治好就是好的医生。”她为患者着想的从医态度,让王争艳身边一直聚集着大批患者“粉丝”。近日,记者赴武汉对王争艳进行采访。
       王争艳的经典小处方:
  处 方
       ■临床诊断: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药物:氯化钠、青霉素、葡萄糖、氨茶碱、地塞米松
       ■药费:两天的药量共29.02元
       曲折经历
       ■开药时会为病人算算账
       12月25日早晨6点半,王争艳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完毕后赶紧开始吃早餐。“早饭我必须吃饱喝足,一上班有时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吃饭就更是没点了。”王争艳说。出门前王争艳把冰箱里的剩饭取出来,放进饭盒,“这些饭中午到单位的微波炉里一热就是我的午餐了。”她告诉记者,在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所有医护人员的午餐都是这样解决,他们的微波炉已经换了好几个。
       7点10分左右,王争艳出门骑上自行车,前往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分钟后,当她到达单位后,已开始有病人等候在那里。换上工作服,不到8点王争艳来到自己的诊室,她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小电筒、棉签和听诊器,看了下手表,开始一天的工作。
       “你平时吸不吸烟?大便是不是黑色的?”在接诊一位患有残胃炎的病人时王争艳反复询问病人的病情。记者看到,在病人叙述时,她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认真倾听,一般也不去打断病人的话。“以后把烟戒了,尼古丁对胃黏膜有损害。我先给你开一针,如果见效我再给你继续开。”王争艳说。她还用自己老公戒烟的事例开导病人,告诉他戒烟并非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争艳对病人说话时声音洪亮,解释起来也不厌其烦。除此以外,她有时还会用双手为病人做内科检查。在病人眼中,王争艳的那双粗大的双手,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凭经验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准确判断出病情。记者在王争艳接诊时发现,她和其他医生最不同的地方是她在为病人开药时,如果知道这位病人经济条件不好,会和病人一起算算开的药钱是否合适。尤其是对待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她会让患者知道开的药一个月里会占去家庭收入的多少。
  ■荣誉面前显得很冷静
        王争艳出名后,很多荣誉也随之而来。这天上午10点,武汉市主管卫生的副市长刘顺妮就带着一行人来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上医之境”的牌匾赠与王争艳。王争艳在接诊完手上的病人后暂时离开诊室,来到二楼与刘顺妮副市长座谈。40多分钟后,刘顺妮与王争艳一起下到一楼。突然一个老太太拦住了走在中间的刘顺妮副市长,激动地对她说:“王医生真是好啊!有这样一个好医生,是我们的福气。感谢政府给我们这么一个好医生!”然后便向这位女副市长讲述起自己眼中的王医生怎么和蔼、亲切,怎么百问不厌。“她比亲人还要亲;每次看病,总是让病人花最少的钱,看好病。”刘顺妮副市长耐心听她讲了将近10分钟。
        后来记者得知,这位老人叫李引娣,是在前一天看到社区医院门口悬挂着标语,就跑过来询问。得知市里领导要亲自给王争艳颁奖,就想着一定要来当着领导的面夸夸王争艳,表示自己对王医生的感谢。刘顺妮副市长一行人走后,王争艳又回到自己的诊室继续为患者看病,直到中午12点半,看完最后一个患者的病后才离开诊室。
        在突如其来的荣誉面前,王争艳显得很冷静。她说:“到了这把年纪,我已荣辱不惊了。其他医生的事情我管不了,我不能兼济天下却总可以独善其身,家里的红本子一大抽屉,但我还是我,没人能改变得了。”
        ■30岁才成为一名医生
        在王争艳看来,自己今天的很多想法,很大程度上与自己早年的一些经历有关。
        王争艳出生在洪湖,5岁以前王争艳在峰口乡生活,父亲是那里的乡卫生院院长,母亲是名护士。5岁时,王争艳跟随父母来到洪湖县,并在那里开始上学。“童年时我就是在县医院里长大的,至今那些农民来看病的情形我都记忆犹新,所以他们的疾苦我最了解。”王争艳说。高中毕业后,王争艳留在县里照顾母亲,妹妹被下放到乡下,她开始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挣钱。后来到县医院干杂活,几乎干遍了医院里的所有工种。由于当时的医院里普遍缺少人手,王争艳逐渐从给白班护士打下手干起,直到最后可以夹着本医疗护理手册去传染病房单独值夜班,照顾咯血的肺结核病人。
       如果没有变化,王争艳的一辈子可能会就此下去,转正成为县医院的护士,然后就此一生。“虽然如此,我却一直没有熄灭自己的理想,1977年的10月,事情发生了转变。当时我正下乡在村子里搞卫生宣传,记得当时天气已经有些冷了,可我还跟村子里的孩子们一起在河里游泳。”那天王争艳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开始犹豫自己是否要报名。回到家后,母亲告诉王争艳已经为她报了名,并让她努力复习去拼一下。
      “开始,我想报考华中师范中文系,毕业后当一名老师,后来觉得从医更适合我。”最终王争艳考取了自己的第一志愿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那里她满怀希望憧憬开始努力学习时,却被发现得了肺结核,症状与她在县医院传染病科当护士时接触的病人症状一模一样。休学两年后,王争艳重新开始学习。1984年,王争艳大学毕业,分配到汉口铁路医院(现武汉市汉口医院)上班。“毕业时我已经30岁了,不可能在学校谈恋爱,也没有机会留校和考研,当时我就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从事尖端的医学领域是不太可能了,那索性我这辈子就沉到最基层去,为底层的老百姓服务。”王争艳说。
        ■以副主任医师身份当社区医生
       “王争艳来到汉口铁路医院后,就开始受到同事们的欢迎。因为她肯吃苦,有时护士的活她也一人干了。”王争艳的一位老同事对记者说。开始外科的主任觉得王争艳可以培养,想让她留在外科工作,由于对酒精过敏,王争艳最终选择了心血管内科
       “那段时间特别艰难,儿子1岁时我带着他上班,带一盒饭中午他吃一半我吃一半。后来儿子上了幼儿园,有时候晚上8点多了,我还在医院忙,幼儿园的阿姨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还不来接孩子,我这才想起来儿子还在幼儿园。”王争艳谈到自己的儿子,就感到十分愧疚,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工作上的原因让我无法尽到母亲的职责。”
        1994年,由于长期劳累积累下的颈椎病,王争艳几次昏倒在地,先是在家里后来又在医院的电梯里。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出于对王争艳的关心把她调到了门诊内科。来到内科门诊,她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种种原因没钱看病的人,这时她会主动把钱借给他们。“我借出去的钱,病人全部都会还回来,这种相互信任也是我之所以能做到今天的原因之一。”王争艳说。
        2006年,汉口铁路医院要筹办后湖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第一个报了名。考虑到医院总部需要她这个“台柱子”,开始院领导没有同意王争艳的请求。直到今年6月王争艳才临危受命来到后湖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副主任医师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基层社区医生。
  患者印象
        ■要不是王医生,丈夫10年前就死了
        王健生是一名63岁的退休职工,一个月的收入不到1500元,患有心脏病和血压高。今年4月他来到武汉最好的心血管专科医院就诊,还挂了专家号。医生上来就让王健生先去做B超、心电图和验血,然后给王健生开了七八百块钱的药。王健生回家后服药时,对照化验结果发现,医生给自己开的药方竟然全都弄反了。“我本来是甘油酸酯超标,可给我开的药上面全是降胆固醇的。”在专科医院闹了一肚子气的王先生,后来又到武汉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去看病。“医生给我开了一堆贵药。回到家后我服用了一段时间,血压没有降下来反而还有所上升。”
        在跟一个护士聊天时,这位护士向他推荐到王争艳那儿去看看病。“当时我想,大医院的医生都治不好我的病,社区医院的医生就能治好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健生当时就打车来到金桥社区医院。
       “结果王医生也没让我拍片子,也没给我验血,就是用最基本的手段,给我量脉搏,用听诊器在前心后背仔细听,然后又在我身上叩诊。最后给我开了半个月的药方,一共才40多块钱。”王健生回家服药后,觉得自己的血压有所控制。十几天后,王健生再次找到王争艳,这次王争艳又彻底给他进行了一次检查,并为他定了药方,嘱咐他哪种药怎么吃,开始吃多大剂量,以后慢慢增加到多大剂量。最后把自己电话留给王健生,让他如果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咨询。“现在我每感到有不舒服就给王医生打电话,她从来也不烦。”
        患者王荣华患有世界罕见的“亚急性骨脊髓水联合变性”,理论上应长期住院。但王荣华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来,为了挽救生命,王争艳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当患者抢救一缓过劲就让他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让妻子拿处方去药店买药。这一方案,已维持一个罕见疾病患者的生命十余年。王荣华的妻子刘玉芬告诉记者:“要不是王医生,我丈夫10年前就死了。”
  同事印象
        ■她在医院被尊称“王教授”
        “王教授”是王争艳在医院的外号。“我们是医疗机构平时不会称呼对方为教授,可是王主任对我们这些年轻医生来说就是我们的导师,这不仅体现在医术上,而且也体现在道德上。”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青年医生栗新顺说。
        作为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王争艳告诉记者:“我的管理方式就是以身作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的事我不会过多干预。”栗新顺医生告诉记者,在社区医院王争艳让他负责电路电器的维护,“每个月王主任都会从自己工资里拿出100元钱,用于奖励我和另一名也同样承担一些公共事情的同事。不但这样,王争艳平时为工作打车等,这些本来应该报销的项目她也不报,为我们这些年轻医生树立了一个榜样。”
        记者在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量统计表上看到,从今年6月起至12月,门诊量从2151人次提高到了320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77%,住院人次从35人增长到58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41.67%。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王争艳的社区医院来看病。
  人物档案
        ■姓名:王争艳
        ■年龄:55岁
        ■籍贯:吉林省扶余县
        ■出生地:湖北洪湖
        ■留言:用最小的代价,把患者的病治好就是好的医生
       人物对话
       自己没想过
       靠开药赚钱
       记者:这回您当选“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产生了很大反响,您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为什么可以在众多名医中脱颖而出?
        王争艳:评选这件事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先是医院推荐到区里,后来又到了市里。我的很多患者看到报纸后就来找我,问怎么可以在网上投上一票,我说我也不懂上网的事啊。有的病人干脆直接打车到市卫生局去给我投票。我想,我之所以能当选和这些基层百姓的支持分不开。
        记者:有媒体称您是“青霉素”医生,您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王争艳:其实这个称呼对我来说不准确,大处方的药我也开,但那要看病人病情。如果患者都是肺炎了,我肯定也会上贵的药,因为青霉素治不好了。所以我开药方还是以医学原则为准。
        记者:很多医生开药赚钱,您没有想过像他们一样吗?
        王争艳:自己没想过靠开药赚钱。首先我们这个社区卫生中心是武汉市的试点,医药是分家的,不允许我这样做。其次开贵药我也下不了手。至于其他人怎样做我无法左右,那要靠制度去纠正。制度变了,过了这个阶段,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记者:您的月收入是多少?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
        王争艳:我的月收入2000多元钱,就住在被称为“老八千”的旧楼房里,一家三口不到50平方米。我说过,我就是我,我之所以能这样,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也与我所处的环境有关。我十分同情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我们医院原来就是铁路医院,原来就是为铁路职工服务的。铁路工人很艰辛,在这个氛围里就不允许我们想着怎么去赚他们的钱。
        记者:刚才看您给电视台表演的京韵大鼓,觉得您在业余生活中应该是个很爱玩的人。
        王争艳:说实话,我、我们医务工作者平时的工作非常忙,晚饭都很少能正点回家吃。休息的时间也只能够在家里做做家务。非常想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但除了十几年前和儿子一起去过天目山外,就基本没有出过省旅游,飞机也从来没坐过。
        记者:您心目中的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
        王争艳:我的老师裘法祖说过,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我觉得好医生的核心就是要向善,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就这么简单。
  记者手记
        从个体到群体
        还需制度保证
        采访王争艳时,她的悲悯之心给记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要有割股之心。平时无论她在哪里,都会带着医生随身必备的几样东西,以备救人之需。一次她的一位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她没考虑自己的得失,上去就用力按压患者的胸腔,抢救中致使患者肋软骨骨折,但最终这位病人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当病人清醒后,王争艳向他细心进行了解释,病人也更加信任起医生。作为医生中的个体,王争艳无论从医德还是医术上都是值得尊敬的,但如何让她的做法成为所有医生的行医准则,这还需要更深一步的制度保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