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是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截止2021年2月底,全球超过1亿人感染该病毒,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00万。SARS-CoV-2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与病毒的清除、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及疫苗的研发等密切相关。SARS-CoV-2表面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和RBD蛋白在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它能激活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从而阻断病毒的入侵。然而,不同临床分型的康复期患者中和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研究SARS-CoV-2感染后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持久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国际免疫学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 " Longitudinal Profiling of Antibod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Beijing, China "的研究论著。
研究团队通过对北京佑安医院收治和随访的84例COVID-19患者进行研究,对其系列血浆样本中特异性IgG/IgM抗体、3类新冠特异的RBD、N和S抗体,以及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进行检测和分析,观察3类抗体随时间动态变化及其规律。研究发现,RBD、N和S抗体反应性与性别无关,在出现症状后5~8周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且重症患者抗体反应水平较高。在研究过程中,全部患者均检测到IgG抗体阳性,仅66.7%(56/84)的患者检测到IgM阳性,且多数病例在发病2 ~ 3周内发生IgM/IgG血清阳转。57.1% (48/56)的患者继而出现IgM阴转,发生阴转的中位时间为57天(19~82天),15.5% (13/84)的患者IgG抗体发生阴转,是否发生阴转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中和抗体分析表明,患者体内的中和抗体可以持续112天以上,整体上抗体滴度趋于下降,但少数患者(8/49)抗体滴度呈现上升趋势。在不同疾病状态下,中和抗体下降的趋势不同,病情严重的患者中和抗体下降较慢(见论文图6C-E)。这些发现对于理解SARS-CoV-2的免疫发病机制非常重要,这将对疫苗和基于抗体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系统揭示了COVID-19患者体内抗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尤其观察到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SARS-CoV-2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为今后疫苗和抗体治疗开发提供参考。
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攻关项目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等基金资助。北京佑安医院临检中心冯霞主任医师、北京市肝病研究所殷继明研究员和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张佳莹主治医师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佑安医院科技处冯英梅处长和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北京市特聘青年专家粟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