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新闻快讯

【初心故事】百岁杨绚九,为传染病营养事业砥砺前行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9-16
字号: + - 14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者官方账号 ,作者生命与医学的故事

杨绚九老人刚刚度过了自己100岁的生日,她在生日这天激动的说“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640.jpg

杨绚九是北京佑安医院(原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的一名主任营养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营养事业。她1945年就读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1946年转入北京辅仁大学家政系营养专业;1949年毕业。1949年7月至9月间,参加了清华大学主办的“华北各大学暑期学习团”。之后在华北人民医院、中央直属机关第一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担任营养指导员。其间,曾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营养部营养师培训班,并于1956年评为主治医师级营养师。1970年以后的10年间,在甘肃从事基层营养师工作。1980年调到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工作,创建营养科,1986年评为主任营养师。先后参与发表论文“迁延性肝炎的膳食治疗”、“中国青年男子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等。1987年12月光荣离休。

640 (1).jpg

决然选择营养学

“我三个月母亲就没奶了。到11岁刚到四川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吐了三盆血。”这是杨绚九的故事,出身书香门第的小女孩,自幼体弱多病,甚至经历过那个年代恐怖至极的结核病、伤寒病双重打击。在一次又一次躲过死神后,她开始变得不惊、不惧,慢慢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

儿时的杨绚九喜欢念书,尤其是化学。为了能够上学,她拒绝了家里一手操办的婚姻。后来,她如愿考上金陵女子学院化学系,却发现自己轻度色盲,看不出化学反应。这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但杨绚九没有灰心,她重新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在北京,曾经有过一所极具特色的大学,虽仅存27年,却赫赫有名。办学宗旨为“专事国学之研究,故取《论语》‘会友辅仁’之义。”这便是杨绚九新的选择,放弃金女大之后,她转学至辅仁大学的家政系学习了与农化相关的营养学。那个对饥饿与死亡有着刻骨记忆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20年之后,自己会进入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领域,并成为新中国一个全新医学学科的推动者与研究者——营养学。杨老深情而又自豪地说:“我那时候就开始念书了,他们下午放学走,我就在那吃了饭晚上上自习,所以那个系主任挺喜欢我的,考试老是考的很好。” 1946年杨绚九转学到北京辅仁大学家政系营养专业,她认真学习的态度,不但没有丢学分,并于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按时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

640 (2).jpg

将发展营养学作为肩上重担时,杨绚九并不乐观。中国营养学的开端,与一个词紧密相连——“非战斗减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主要死伤竟转变为因断粮、缺医少药所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在当时的后方医院里,超过20%的疾病由营养缺乏导致。如何能让战士不生病?如何让战士拿起枪?如何让战士保住命?这是杨绚九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战士的伤口快速愈合,杨绚九知道最关键的是补充蛋白质,因为它是人体组织损伤修补的主要原料。但在那个风雨飘摇、一无所有的年月,动物蛋白极其稀缺。如此,杨绚九想方设法,找到了极为有效的“植物蛋白质”,把黄豆磨成粉冲水喂给战士,以促进伤员体内蛋白质能够快速生长。

640 (3).jpg

营养科决不能变成大食堂

杨绚九见识到了营养学的力量,但却未曾料想,营养学的发展竟如此多舛。随着战争结束,在人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营养学开始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华西大学等高校的家政系相继被取消,专业营养师如同一支“熊猫队伍”,被分布于几所大医院中。杨绚九来到了天坛医院。“以前就跟职工食堂一样。有的时候多点奶、多点面条、喝点鸡蛋羹什么的。就是随病人要,随大夫开。”看到这样的场景,杨绚九只有一个念头,营养学是医学的分支,是疾病管理的重要部分,营养科决不能变成一个大食堂。

“将病人食堂改叫营养室,我负责,还要撰写营养室制度,基本膳食和滞留膳食,普通病人吃普通饭,胃不太好的吃软食,做了胃手术的吃半流食等等。”在进入70年代后,中国遭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肝炎爆发。尽管此时西方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营养科模式,但是中国学不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迫使杨绚九与营养科的同仁必须根据中国的疾病特性进行调整。“当时他们这个腹水很多。一个一个挺着大肚子,低头都看不见自己的脚。腹水还会压迫到心脏,喘气都很困难。脸色是又绿又黑,晦暗的,都跟非洲人似的。”

为了缓解肝腹水病人的痛苦,医生们会将患者体内大量腹水抽出,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患者体内大部分蛋白质的流失。此时,为了保持正常身体机能,患者需即刻补充流失的蛋白质。但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虾、禽肉、畜肉、蛋类及牛奶,对于大部分肝腹水患者而言,不仅无法起到补充、提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因为氨基酸含量过高,造成患者肝昏迷。“传染性肝炎特别多,我们就把能治好病人的膳食写成一本册子,第一天、第二天吃什么,第三天吃什么。各病房按照标准安排膳食。后来慢慢其它医院也参考我们的结果。”

640 (4).jpg

为营养事业矢志不渝永不言弃

1984年,杨绚九发表《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膳食治疗》一文。次年,北京佑安医院正式成立营养科,同一时期,中国营养学科,进入了黄金发展的时代。马上,由中科院牵头,中国成年男子蛋白质需要量的工程启动,杨绚九负责大样本计算工作。算三遍,查三遍,用了三年时间,计算了上千例样本,最终她得出了,中国成年男子蛋白质需要量这个极为珍贵的数字,不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标准,更为此后制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贡献出切实的依据。

自小命运颠簸的杨绚九,她经历过饥饿,经历过残酷的重庆大轰炸,也见识过生活的粗粝,但无论如何,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未来,也不曾放弃营养学的未来。她清楚自己的工作,多是些平凡的小事,她更明白,小事不小,那关乎营养科的未来,关乎一个健康中国的未来。如今,中国的全民营养,已快速成长为护佑国人健康的大树,而在树荫之下乘凉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一个又一个的杨绚九。

640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