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佑安普法】宣传《中医药法》,佑安中医师告诉您针灸解困偏头痛有妙招

作者:中西医 殷赫然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偏头痛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神经内科疾病,代表性症状是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会导致患者严重的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并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慢性偏头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更大,多达45%的头痛患者每天或几乎每天均有头痛发作,其中近一半患者需要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根据《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指出,偏头痛是8种常见慢性病之一。全球有10%以上人口患有此病,同时也被列为致残的第6大原因。

目前关于偏头痛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学说、代谢相关机制、遗传学、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等方面。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以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研究最多。已有研究证实,针刺对皮层扩散性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源性激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P物质、一氧化氮、内皮素-1)等三叉神经系统相关环节有确切的调节作用。

1.jpg

西药预防性治疗偏头痛代表药物:

氟桂利嗪作为一种公认的偏头痛预防药,在世界某些地区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患者群体超过30年。它在欧洲、加拿大、美国均作为一线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氟桂利嗪(Fz)是哌嗪的衍生物,可发挥阻断钙通道、抗组织胺、抗5-羟色胺能和抗多巴胺能的药理作用。其被广泛用于治疗偏头痛、前庭功能障碍、失眠和神经保护。同时,氟桂利嗪还是一种多功能药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它不仅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还具有抑制多巴胺D2、组胺H1和5-HT受体的功能,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发作,也可作为抗药性癫痫患者、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以及中枢性和外周性眩晕的辅助治疗。它高度亲脂,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浓度。该药物的半衰期为7-10天,建议每天给药一次,除临床监测副作用和耐受性外,无需进行其他血液监测。 

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代表穴位(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在偏头痛治疗中还有其独特优势。首先,局部取穴多采用头面部、颈部腧穴,针刺安全性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头面部组织多较为疏松,肌肉组织较少,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难以完全避开,使得针刺腧穴后易发生针刺部位出血或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同时远部取穴,更易于患者以指代针,居家操作。

偏头痛多责之于因情志失和,而其病位在肝。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故而使气机不畅,使清阳难以上升达于头面,或肾精亏损,肾水亏于下而肝阳亢于上,呈水不涵木,经络阻滞不通,而致偏侧头痛;肝气上逆,气机逆乱乃致目眩或目胀;肝气横逆,知肝传脾,肝气克脾,肝胃不和故而出现恶心呕吐;经络受阻、清阳不能达于四末,以致畏寒肢冷、肢体麻木等。

阳陵泉穴,手足少阳经脉在头部的循行位于侧头部, 与偏头痛症状发生部位相符。遵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择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穴,疏利少阳气机以清肝泻胆,达“通则不痛”之功。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肝脏主藏血,该穴可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柔肝敛阴、通经活络、平肝熄风、清热利湿。此外,太冲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经“上入顽颖,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经脉走形正好符合覆盖了偏头痛患者偏侧头痛的部位,并与西医理论中三叉神经的“眼支”相吻合。

偏头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正确地认识偏头痛和系统预防性治疗能够减少偏头痛的困扰。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