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党建工作

专题报道

【相约守护】阳光下的白大褂

发布机构: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 徐晓丹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10-17
字号: + - 14

我的生活,一直与医生接触的不多,直到今年春天,父亲突然查出癌症晚期,几个月的时间,白天奔波于各个医院间,晚上阅读大量文献,为父亲寻找一线生机。父亲刚做完肿瘤的介入手术,单位组织了“相约守护”医生岗位体验活动,于是第一时间报名,心中带着各种问题,在各个岗位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佑安医院介入科的主任助理岗位。

很快,接到佑安医院的通知,我要去体验的是肝病与肿瘤介入治疗中心张永宏主任助理岗位,张主任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医学系分子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9月12日主任有手术,我有机会观看,期待中仍不免有些紧张 。

当天,早早起床,穿好轻便的衣服和运动鞋,来到了佑安医院。见到了早已进入工作状态的张主任,他高个子、笔直清瘦、头发灰白,和蔼的语气中散发着科研人员的严谨、认真、细致,身上的白大褂洁白如新,没有一丝折痕。

早上7点30分,介入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开始每天的晨会,大屏幕上不停地播放着患者的CT影像,医生们总结昨天患者的治疗情况,研讨今天的治疗计划,医护人员清晰高效地交接着各项工作。

8点医护人员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我跟着张主任赶往手术室,穿着他给我准备的白大褂,快速地穿过医院的各个走廊间,这一身白大褂似乎有魔法,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焦虑茫然的患者家属。

手术室已经准备就绪,张主任快速地换鞋、穿防护服、刷手、穿手术服,进入手术室,镇定地站在手术台前,与助手开始准备开始手术,手术室外间的仪器嘟嘟嘟地响着,几名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时而做记录,时而注视着电脑屏幕,时而用通话器与手术室内沟通……我在外间,站在角落,隔着玻璃静静地看着,生怕打扰了他们的工作。这是一个35岁的肝癌患者的介入手术,手术室里张主任和助手熟练地配合着,外间的电脑屏幕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患者右腿股动脉处置入一根导丝,沿着动脉一直到达肝动脉处,然后控制更细的微导管进入更细的血管,找到肝上肿瘤的供血动脉,向肿瘤中灌注药物并栓塞上供血动脉,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患者平静地躺着,能清醒地跟医生对话,没有痛苦,手术的盖布上只有几滴血迹,并不恐怖。

我试着拿了一下防护服,有三十多斤重,再看看手术室里面的张主任和助手依然站得笔直,没有一丝懈怠。手术结束后,张主任和助手一直陪在患者身边聊天说话,直到确认患者安全,才推离手术室。手术大约50分钟,这样的手术今天有15台,早上八点一直排到晚上十点。电脑屏幕上记录了,这台手术张主任和他的助手被辐射了五分钟多的时间,试想一天的手术下来,常年累月医生们受到的辐射一定会超过正常人许多倍……张主任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患者才35岁,我们特地给他栓塞的扎扎实实,尽最大努力多帮助他!

接着,我们又匆匆赶去另一个手术室,这是介入的射频消融手术,手术的刀口仅仅有几个针眼那么大,患者同样平静清醒,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

随着张主任又匆匆赶回病房,病房宽敞整洁、阳光明媚,医生们在办公室里拥挤忙碌、手脚并用。张主任讲解了我国肝病的现状,病人的治疗护理。他说:医学的职业是永无止境的,要不停地学习,稍微一停就落后了。做医生久了,会更加懂得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我抓紧一切碎片时间,问了张主任好多介入治疗的问题,他用简单易懂的例子解答了我的困惑,如癌症的土壤种子学说、激发肿瘤抗原、免疫治疗的时机把握……

一个上午下来,尽管张主任为了照顾我而放慢了节奏,我还是几乎一路小跑地跟着他穿梭于医院的手术室、病房、各科室间,没有看见他喝一口水,聊一句闲话,看一会手机,心中暗自感慨医生们的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才让张主任有了他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灰白头发。

很快到了中午,我们来到医院楼前的广场处,张主任说,医生都很简单,会因为自己做了一个漂亮的手术而快乐好几天,特别容易满足的!然后幸福地笑了一会,估计是想起最近几台漂亮的手术,正午的阳光洒落在他身上,白大褂洁白如雪,阳光透过他的眼镜,照射在他的眼睛上,竟然闪闪发光……

告别的时候,我依依不舍地脱下身上的白大褂,还给张主任,迎着阳光,朝父亲家的方向走去。